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专家 > 专家风采 > 预防医学专家
编号:213691
杨恩孚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杨恩孚

     杨恩孚 (1908—1977)

    杨恩孚,营养学家。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和营养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培养了一批专业科技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命组建中央级营养学研究单位,卓有建树,推动了我国营养学事业的发展。他锐意推动谷类的研究成果尽早地应用于实际,对建国初期我国的粮食政策,如“八一面粉”、“九二米”的决策,以及节约用粮、合理用粮、粮食定量供应等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贡献卓著。

    杨恩孚又名恩福,祖籍浙江绍兴,1908年8月18日出生于湖北京山。3岁时,举家迁至北京。其父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清华学堂(现清华大学前身)谋得职员的职位,因受当时“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尽管他收入微薄,但仍鼓励子女多读书、多求学。

    杨恩孚8岁时被送进教会办的育英小学,入学不久便展示了聪颖的天资,他特别擅长于数学,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到了高年级,班里不少同学都请他帮助辅导算术。他的其它各门功课在班里也名列前茅。由于成绩优异,小学毕业后,即被保送到教会办的通县潞河中学。1926年,杨恩孚结束了5年的中学学业,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奖学金,被选送到北京燕京大学学习。他原打算进数学系,后因“实业救国”的思潮的影响促使他进了化学系。这时他的学习更加刻苦勤奋。由于来自教会学校,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他除了努力学习化学以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有关生物学、物理学方面的书刊,这使得他的知识更加充实。杨恩孚是学校的高材生,大学刚毕业,就被化学系主任推荐给北平协和医学院著名生物化学家吴宪教授所在的生物化学系担任助教。在协和医学院期间,他除了做好教学工作以外,还进行了蛋白质、肌肉和血液方面的生化研究,在吴宪教授指导下,曾发表论文7篇。
, http://www.100md.com
    1934年,杨恩孚应邀去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工作,大部分时间从事食物和营养学领域的科研课题。当时在以大米为主食的江、浙一带,他发现那里“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患者较多,为了预防此病的发生,他对稻谷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硫胺(维生素B1)的测定方法。他建议人们在洗涤大米时,不要时间过长,不要用力搓,以尽量减少硫胺的损失。此外,他还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开展了用豆腐、米粉和鸡蛋做婴儿代乳食品的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不久,战火便蔓延到黄浦江边。这时,雷士德医学研究所难以为继,外国专家纷纷回国,杨恩孚的科研工作也被迫中断。抗日战争期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联合了几位不同专业的朋友,在上海筹办了一个葛氏药厂,主要生产疫苗和血清类制品,为当时医药界作出了贡献。

    1947年,英国驻上海文化协会招收赴英留学人员,杨恩孚通过严格考核,被择优录取。同年8月,他赴伦敦,进入伦敦大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营养系做研究生。他夜以继日地埋头学习和工作,在研究时,他认真细致,严格操作,根据大米不同的碾轧时间,摸索出了既能保留维生素最高水平,又有助于胃肠道充分吸收的适宜碾磨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毕业时,他以《稻米的加工方法对其消化率的影响》的优秀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
, 百拇医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杨恩孚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于1949年9月回到北京。不久,他被卫生部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担负组建营养学系的工作。与此同时,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为建国初期的粮食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他应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的邀请,率领工作组奔赴朝鲜战场,为志愿军指战员寻找确定富含维生素的部分野菜以代蔬菜,从而,保证了广大指战员的健康和战斗力,受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嘉奖。1952年,他还荣获我国爱国卫生运动模范奖章及北京市劳动模范奖章。

    1956年,中央卫生研究院改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并成立卫生研究所,营养学系归属该所。杨恩孚仍担任营养学系主任,除了继续领导和从事科研工作外,还积极参加制订国家有关发展科技政策方面的社会活动。在卫生部和国家科委的领导下,杨恩孚作为营养学界的代表,出席了国家科委召集的“医学科学十二年远景规划”会议,受到了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元帅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他根据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及经济发展前景,提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改善我国人民膳食营养的设想,并亲自参与了此规划的制订工作,显示了他在学术上的远见卓识。
, 百拇医药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和其后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杨恩孚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他身处逆境,屡遭磨难,历尽坎坷。但他对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始终充满信心,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以大局为重,依然默默地坚持工作。1959年,进行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第一次营养调查,杨恩孚不怕艰苦,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到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农村地区,冒着—30℃以上的严寒进行现场调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72年,杨恩孚从江西省卫生部“五七干校”返回北京,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技术情报室工作,担任《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卫生学分册》的编辑。对他来说,这是个新的工作领域,但由于他医学功底扎实,知识广博,并能及时捕捉国内外有关科技信息,掌握最新研究动态,因而提出了一些很有预见的建议。在他的主持下,确保了该刊物较高的学术质量,广大读者普遍反映该刊物对科研工作有指导作用,受到他们的好评。

    1977年,杨恩孚身患癌症,体力日渐不支。当时,他和邓家栋教授等共同编著的《英汉医学词汇》尚未脱稿,任务相当繁重。但他仍以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在医院的病榻上,以颤抖的手翻资料、写注释,继续他的编著工作。在他生命垂危时,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主任陈阅增教授去病房看望他,他不谈个人的病痛,而是满怀深情,不无感慨地说:“现在形势很好,可是自己再不能为祖国建设出力了,今后的关键问题是培养干部、培养人才,现在这副重担落在你们身上,希望你们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在场的亲友无不为他这种豁达大度、公而忘私的高风亮节涕然泪下。最终,他还是以抱病之躯,克服了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完成了《英汉医学词汇》的部分编纂工作,作为他留给人们的最后礼物,充分体现了一位正直的科学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 百拇医药
1 2 3 4 5下一页